艺游上海⑨丨黄包车夫、旗袍女子、香烟小贩,张园的前世今生全都入了画

编辑:admin 日期:2019-11-07 15:21:33 / 人气:

从茂名北路入吴江路不足百米之处,一个新式牌坊静静立在上头,上书“张园”二字。从今天开始的一个星期中,在这片红砖石库门之间,圆顶之下,浮雕之旁,沪上知名画家冯远、俞晓夫、方世聪、魏景山、夏葆元、徐芒耀、张培础、韩硕、陈逸鸣等将支起画架,拉着黄包车的车夫、身着旗袍袅袅婷婷的女子、吆喝声声卖香烟的小贩……在他们周围游走。现代时空与历史画面相碰撞激起了灵感迸发……
本届艺术节参展项目《行进中的画展》发起人、画家俞晓夫站在77号墙面前仰头张望,一边笑言:“这就是沉浸式化妆写生,也是用户外实景装置等形式来‘演绎’张园前世、今生和未来的一场动态画展。”

中西合璧海纳百川
为了这场发生在张园里的动态画展,俞晓夫把张园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十分彻底,《风华张园》《张园传奇》《张园——清末民初上海的社会沙龙》几本厚厚的资料早已翻得烂熟。
张园地处南京西路之南、同孚路(现石门一路)之西,曾是市民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。赏花,看戏,照相,宴客,吃茶,纳凉,集会,展览,购物……张园海纳百川,对市民开放,又有合理的服务体系,可以说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代表。而其中对新科技、新文明和新艺术的欢迎态度,充分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髓,直至今日仍滋养着上海。1919年张园停办后,逐渐为石库门里弄所替代,其内宽大的联排石库门房屋、仿江南民居式里弄布局,是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典型代表。从私家园林到公共开放式园林和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,直至里弄住宅区,张园的发展轨迹浓缩了静安乃至上海城市发展的历程,也诠释了海派文化“中西合璧、海纳百川”的特质。“张园,是最能体现上海时尚的地方,最能反映上海人气质、听到上海人声音的地方。”俞晓夫说。

活力四射的后花园
作为“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”,这里不仅有“安垲第”这样的观景高楼,还诞生了许多新式公共文化体验项目:1886年,第一次在张园试燃电灯;1888年,第一次在张园建立了利用园景照相的室外照相馆;1897年,第一次在张园放映电影,当时被称为“电光影戏”……俞晓夫还考证出了“安垲第”的出处——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普桑的名画《安垲第的牧人》,意为伊甸园。“我记得,上海第一次美术展览就是在安垲第展出。张园是近代上海活力四射的后花园。”俞晓夫一路指给大家看,画家在张园最美最具特色的建筑前,设立6个不同的写生点,其中有2个写生点分布于72弄1号张园大客堂内,4个写生点直面77号墙。77号建筑两层楼房有着中央圆屋顶,八开间的立面,楼下是中式木栏杆的宽阔外廊,二楼每个开间都是整面的窗户,是张园最美的墙。俞晓夫想办法淘来了老家具,把每个写生点设置成场景不一的情景剧场,画家们穿上当年的长衫马褂,营造出一个追忆似水流年的真实感,开展“黄包车”“茶馆/咖啡馆”“西洋照相馆”“中国民乐队”“西洋乐队”“骑自行车”场景的沉浸式化妆写生。“整个写生过程是一个当代而多元的艺术表达。”俞晓夫兴奋地说。

沉浸式化妆写生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艺术,在俞晓夫看来,写生的形式是传统的,而艺术的形式是当代的,他希望观众能从画家笔下的一张张画中认识一座城的历史。今天,他们共同创新一种文化现象,既经典又现代,期待这一切能够成为这座城中难忘的一幕。

现在致电 021-990098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Top 回顶部